大灣區拓大數據 專家:首要解數據流通問題
發布時間: 2018/05/28 19:07
粵港澳大灣區內有6,800萬人口,為大數據提供龐大市場及應用場景。多名本港及內地科技專家指出,區內要發展大數據,必須先解決數據流通,冀政府之間建立大數據分享平台,將資料去個人化,開放予第三方如企業去應用,發揮出數據的價值,並可以食品安全作為試點。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認為,須解決大灣區內市民的身份問題,如港人可以在港購買高鐵車票,不需要走到廣州南站,希望透過大灣區規劃,在高鐵香港段開通前可解決。華人大數據學會執行主席洪為民則建議,可設立大灣區通行證讓區內市民使用。
籲推通行證 只限商戶教員等
昨日舉行的貴州數博會「粵港澳大灣區暨國際分論壇」上,邀請本港及內地政府代表,以及業界分享。大灣區發展規劃大綱將出,被問到最先要解決的是甚麼,深圳市信息行動協會秘書長陳一木認為,首要解決市民身份證明問題。廣東省已推出eID微信身份證,可以全省通行,希望大灣區之下,內地人來港毋須再申請往來證,而港人返內地也不需用回鄉卡。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亦冀各地居民直接用個人身份到區內其他地方處理事務,可更便利,如港人可在港買高鐵票,希望透過大灣區規劃,在高鐵香港段開通前可解決。
洪為民認為,可考慮推出大灣區通行證,但只限商戶、科研、教學人員,因他相信,日後大灣區內合作愈來愈多,相關人士可借通行證後,方便前往大灣區,甚至也可於區內短暫居留,方便做研究一、兩個月,他相信,非中國國籍的香港居民亦因而受惠,毋須每次都拿簽證才能回到內地。
資料去個人化 開放企業應用
他又指,在大灣區出台以前,他一直建議港深兩地政府建立大數據平台,並共同訂立標準,只要去除可識別個人的敏感資料,開放予第三方如企業去應用,才可將數據的價值釋放出來。他建議可最先以食品安全數據來試行,因為兩地每日大量食物過境,但兩地食安標準不一,故食物安全的數據很有用,而且政治敏感度低。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認為,大灣區共用數據要標準化,因為各地在保護私隱水平有參差,他承認內地在保護私隱上有不足,故現在也參考歐盟的個人資訊保護政策,希望可以符合各地市民的要求。
倡借灣區環境優勢 吸海歸派
大灣區發展人工智能(AI)、大數據,科技人才自然少不得。京東金融副總裁暨首席數據科學家鄭宇指出,中國不缺技術人才,惟發展人工智能及大數據,需要「複合型人才」,即技術以外,更需精於政策、商業知識等,但內地現時並不多。
他續指,大灣區內,香港高等教育資源豐富,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則科企將研究商品化的能力高,故港大學可與內地企業合作,培訓學生落地應用大數據,如京東現時會向內地大學生開放數據模型,供他們開發應用。
但是,數據方案供應商TalkingData首席執行官崔曉波認為,中國大學體制仍側重於學術研究、寫論文,不像美國產學研合作成熟,如麻省理工學院鼓勵學生創業,校內教授在技術上會提供支援。所以,他對中國培養自家AI、大數據人才感「悲觀」。
崔提倡借大灣區優勢,推出人才優惠措施,吸引海外華人、留學在外的內地人回流,指外國不少數據科學人才均是華人,他們礙於天氣、子女教育因素,如北京霧霾對回流卻步,相反灣區的環境配套,更符合他們的要求。